汉方的历史
汉方是日本独有的一门医学
汉方可谓是一门以人体的治疗反应为基础的系统化医学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这门经验医学约在5~6世纪传入日本。汉方根据日本的水土和气候条件以及日本人的体质,独自发展起来,演变成为日本的传统医学。17世纪左右,汉方得到长足发展,形成体系,并且传承至今。
这门医学之所以被命名为“汉方”,是为了区别于当时传入日本的西医“兰方”,当然也不同于中国的传统医学“中医”。汉方的确是日本独有的一门医学。
-
593〜 飞鸟时代
中国传统医学传入
积极引进中国的医疗制度和医学
大约在五六世纪,中国医学与佛教等其他文化一起经由朝鲜半岛传入,七世纪时,中国向隋唐派遣了使节,医学体系和医学直接从中国传入。
中国三大古籍
黄帝内经
根据春秋战国时代以来的医学文献编纂而成的医学典籍。成书于前汉末期至后汉初期。由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两部著作组成,《素问》论述了生理和病理等基础医学,而《灵枢》则论述了针灸治疗等临床医学。
神农本草经
阐解365种生药,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。成书于1、2世纪。根据药效将生药分为三品,即上品(滋补强壮)、中品(补虚扶弱)、下品(祛邪破积),还阐解生药的相互作用等。
伤寒杂病论
约1800年前由张仲景汇编的处方集。分为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两部著作,流传至今。《伤寒论》是一部阐述急性热病的专著,而《金匮要略》则阐述慢性疾病,以及如何治疗各种病情,是一部临床药物治疗专著。
参考图片:【黄帝内经】【神农本草经】【伤寒杂病论】 津村汉方纪念馆 收藏
-
794〜 平安时代
效仿中国传统医学
由日本人编纂,追求日本特色的日本第一部医学著作问世
在平安时代,日本仍在效仿中国传统医学。984年丹波康赖编纂了日本第一部医学著作《医心方》,全书共30卷。该书荟集了一百几十种中国唐代以前的医学古籍,引用次数多达约4,700次。丹波康赖是一名宫廷医生,当时只有贵族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治疗。
丹波康赖 (912~995)
康赖是中国后汉灵帝的后人,是归化于日本的阿智王的第八代子孙,后成为了针灸、医学博士,被赐予了"丹波宿祢"之姓,是宫廷医丹波家之祖。
参考画像:【丹波康頼】財)武田科学振興財団 杏雨書屋 所蔵
-
1185〜 镰仓时代
医疗范围也扩大到了普通民众
进入镰仓时代,医务人员由宫廷医生变成了像荣西一样的僧医,医疗范围也扩大到了普通民众。在日本编纂的医学书籍中,也出现了混用简单假名的句式记述的内容。例如梶原性全的《顿医抄》、有林的《福田方》等,都是融入了作者独到见解的划时代作品。
荣西 (1141~1215)
荣西是日本临济宗的始祖。于1168年(仁安3年)首次入宋,1187年(文治3年)第二次入宋,经过5年学习后返日,在日本弘扬临济禅。1199年(正治元年)在镰仓建立寿福寺, 1202年(建仁2年)在京都建立了建仁寺。
梶原性全 (1266~1337)
镰仓时代的著名僧医,号净观。1303年(嘉元元年)著《顿医抄》50巻,1315年(正和4年)著《万安方》62卷。
参考图片:【荣西】建仁寺两足院 收藏
-
1336〜 室町时代
中国传统医学日本化
中国的李朱医学传入日本
从室町时代后期到江户时代前期,中国传统医学开始走向日本化。田代三喜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金元医学,尤其是李朱医学带回了日本。
田代三喜的弟子曲直濑道三创办了一所医科学校(启迪院),据说弟子多达三千人,于是医学在日本各地普及开来。田代三喜 (1465~1537)
出生于日本武州越生(也有说法是川越)。远渡明国,向日本僧人月湖学习金元流医学,回国后,经过镰仓圆觉寺足利氏的介绍而移居古河,因此被称为"古河的三喜"而声名远扬。
曲直濑道三 (1507~1594)
出生于日本京都。自幼加入僧籍,居住于相国寺。1528年(享禄元年)前往关东入读足利学校,跟随正文伯开始学习汉学。享禄4年,与田代三喜相识并转而学医,主要学习李朱医学。1545年(天文14年)返回京都,创办医学舍"启迪院"致力于人才培养。赢得了当时国家的权贵之人,如:足利义辉、毛利元就、织田信长、丰臣秀吉以及天皇家族的信任,负责他们的医疗事务。
参考画片:【田代三喜】【曲直濑道三】财)武田科学振兴财团 杏雨书屋 收藏
-
1603〜 江户时代
日本的传统医学和汉方问世
提倡回归古方派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
进入1600年代后期,中国医学的日本化进程突飞猛进。
开始有医生认为,过去的观念性理论,以金元医学为基础、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,不适应临床治疗,出现了支持实践性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的医生。特别是《伤寒论》,阐述了不同病程阶段的病情,并记载了相应的处方。这是一部实践性医学专著,只要弄清病程阶段和病情,就知道相应的处方。
当时盛行实践性和实证性观念,比如山胁东洋为了解人体结构,撰写了日本首部解剖图志。此外,吉益东洞根据临床经验,以独到见解为基础,按照处方重新编排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,撰写了《类聚方》。
由于这些医生提倡回归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等古籍,因此被称为“古方派”。名古屋玄医(1628~1696)
出生于京都。是古方派的始祖。他通读了中国的医学书籍,并有多部著作。他详细说明了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的学说,同时阐明了古典的重要性。
后藤艮山 (1659~1733)
是日本古方派的鼻祖。提出了一气留滞说,认为百病源于一气之滞,治疗的纲领在于顺气。
山胁东洋(1705~1762)
其养祖父山胁玄心是曲直濑玄溯的弟子。东洋师从后藤艮山学习医学故对古医方尤为重视。东洋于1754年(历4年)闰2月7日,得到了政府许可对在京都六角牢狱处刑者的尸体进行了解剖,并令其门下的浅沼佐盈绘制了观脏图。《藏志》公开了该记录,作为日本解剖图志的开端,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。
吉益东洞(1702~1773)
他19岁时立志成为一名医生,后来沿用了其曾祖父吉益之姓。他专注于研究张仲景的医疗方法,于1738年(元文3年)进京都行医,并在40岁过后得到了山胁东洋的认可后闻名四方,并作为古方派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轰动了当时的医学界。他的主要著作有《类聚方》、《药征》、《方极》、《古书医言》等。
吉益南涯(1750~1813)
南涯,名猷,字修夫,初号谦斋,后改为南涯,其出生于京都,为吉益东洞长子。1773年(安永2年)追随其父亲的脚步,继承了医学事业并发扬光大。由于1788年(天明8年)的一场火灾曾移居大阪,数年后又返回了京都三条东洞院的旧地。
尾台榕堂 (1799~1870)
为信浓鱼沼郡医家族小杉家第四子。16岁时,离开江户跟随尾台浅岳学习东洞流古方。浅岳死后,继其师家的资格,继续行医。与浅田宗伯被称为幕末江户的两大名医。他仰慕吉益东洞,并用一生对东洞流医术进行实践。培养了众多门生,并有多部著作。
参考画片:【后藤艮山】【山肋东洋】 财)武田科学振兴财团 收藏【吉益东洞】【吉益南涯】 Eisai(株)内藤纪念药物博物馆 收藏
日本汉方的发展与本土化
众多学派纷纷涌现
江户时代后期,人们开始反思古方派的极端主义,认为药方的有效性才是第一要义,于是涌现出众多学派,比如采取灵活姿态的考证学派和折衷派,认为只要在临床上有效即可,无需在意学派,注重在经验和临床层面受益;而汉兰折衷派则吸纳了从荷兰传入的西医。
进入幕府末期,被称为“汉方界巨头”的浅田宗伯,成为幕府太医,专为将军治病,明治维新后以皇室侍医(专为明治天皇治病)的身份进行汉方诊疗。考证学派
采取灵活姿态的学派,认为只要在临床上有效即可,无需在意学派,注重在经验和临床层面受益
多纪元简(1755~1810)
跟随其父多纪元真学习医学。赢得松平定信的信任后,于1790年(宽政2年),晋升为奥医师・法眼。次年,跻寿馆成为了幕府直属医学馆,元简开始担任助教负责幕府医官的子弟的教育。他开始反思以往对古典的解释,并试图用客观的文献学的方式来解释汉方古典。伊泽兰轩、小岛宝素为其知己好友,元胤・元坚为其子。元坚进一步推广了考证医学研究,培养了涩江抽齐、森立之、山田业广等数位优秀弟子。
多纪元坚(1795~1857)
江户时代后期的幕府医官。多纪元简的第五子,原先住在浅草,后来被赐予一座位于日本桥的宅邸。由其兄元胤继承多纪元简家业,元坚则另立门户,兴起了多纪矢之仓家。
元坚继承了父亲的考证学派学风,孜孜不倦地收集、校订、复刻善本医籍,并且培养了涩江抽斎、森立之、小岛尚真(宝素)等考证医学家。
他们潜心钻研,硕果累累,特别是在书志学方面取得了远超中国的成果。参考画片:【多纪元简】【多纪元坚】 财)武田科学振兴财团 收藏
折衷派
最重视处方的有效性,折衷后世方派和古方派两派优点的学派。
和田东郭 (1744~1803)
摄津高槻之人, 1797年(宽政9年)成为法桥。1799年(同11年)晋升为法眼。擅长临床实践,并重视腹部检查。
原南阳 (1752~1820)
出生于水户藩医世家。在京都游学后,在山胁东门及妇产科医生贺川玄迪门下学习,后在江户执业。随后,继承父业成为水户藩医,在临床和学术领域崭露头角。
浅田宗伯 (1815~1894)
出生于信浓筑摩郡。在中村仲・中西深门下斋学习医术,猪饲敬所・赖山阳门下学习文学。在江户与名医・名儒相识相交,以临床医身份闻名。在幕末时期致力于霍乱和麻疹的治疗,受到提拔成为幕府御医,于1865年(庆应元年)领取幕命,成功治疗了当时驻在横滨的法国公使Léon Roches。晋升为法眼。明治维新后,他以皇室侍医的身份进行诊疗,为汉方医学的传承做出了贡献。
参考画片:【和田东郭】【原南阳】 财)武田科学振兴财团 收藏 【浅田宗伯】 北里大学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 医史学研究所 收藏
汉兰折衷派
吸纳汉方和兰方各自的优点,运用独特医术的学派。
华冈青州 (1760~1835)
曾居于京都,在吉益南涯、大和见立门下学习,主要研究汉兰折衷外科手术。1804年(文化元年),他成功使用自己开发的麻醉剂(通仙散)完成了世界上首例乳腺癌摘除手术。据说,青州的门生超过数千人,青州本人并没有自传,关于他高超的医术均由他学生记录在手稿中,被广泛传播。
本间枣轩 (1804~72)
水户人,在原南阳门下学习汉方,杉田立卿门下学习兰方。并向大田锦城学习经学,后前往长崎拜西博尔德为师,又在京都拜高阶枳园为师、并在纪州华冈青洲门门下学习。在江户执业弘扬华冈流派医术,成功完成首次大腿切除手术。成为水户藩医和水户医学教授。他的著作包括《内科秘录》和《疡科秘录》等。
参考画片:【华冈青洲】【本间枣轩】 财)武田科学振兴财团 收藏
兰方
日本与荷兰通商时传入日本的西医。
西博尔德(1796~1866)
生于现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医生之家。曾就读于维尔茨堡大学医学部,还学习了动植物学和民族学。 1823年,以出岛荷兰商馆医的身份来到日本。他向日本介绍了现代西药,并为日本的近代化和在欧洲引入日本文化做出了贡献。
緒方洪庵(1810~1863)
生于备中足守,曾在江户跟随宇田川玄真学习兰学。在长崎游学,并在大阪瓦町开设了一所兰学私塾。后移居北滨,开设了一所名为适塾的学校,培育了许多人才。致力于种痘法的引入及普及。后被幕府召集,成为法眼。
参考画像:【シーボルト】 長崎歴史文化博物館 所蔵【緒方洪庵】 財)武田科学振興財団 所蔵
-
1868〜 明治~
大正时代衰落与存续
明治时代 西医兴起,汉方医学衰落
明治政府以富国强兵为目标,以德国医学为核心,制定新的医学制度“医制”,采用考试制度,实行开业行医许可制度。1883年,明治政府制定了医师执照制度,只有国家考试合格才能获准开业行医。
在此之前,像浅田宗伯一样,只要在汉方医生门下当学徒,掌握本领之后就能开业行医,但是时过境迁,只掌握汉方医学无法开业行医。“保留汉医请愿”在国会第8次会议上被否决
浅田宗伯等汉方医生递交“保留汉医请愿”,但是1895年被国会否决,汉方医学进入衰落的时代。但是明治政府并未禁止获得医师执照的医师使用汉方药治疗。因此借助一部分医师和药剂师,汉方医学得以一脉相承。
1910年和田启十郎出版《医界之铁椎》,1927年汤本求真出版《皇汉医学》。这些著述成为一个契机,进入昭和时代,汉方医学开始再次受到关注。和田啓十郎(1872~1916)
1872年(明治5年)生于长野县松代市。因其姐姐的顽固性疾病被汉方医治愈,便自幼立志学习汉方。 1892年,他来到东京,进入济世学舍(现日本医科大学的前身)学习西医。他从《医事或问》(吉益东洞著)一书中得到了深刻的影响,师从汉方医师多田民之助。
1910年,经过努力,他自费从南江堂(1879年创立的医学系出版社)出版了上千本《医界之铁椎》,引起了巨大的反响。1915年于第2版中增加了汤本求真的临床试验案例后自费出版。他于1916年去世,享年45岁。参考画片:【和田启十郎】 北里大学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 医史学研究所 收藏
-
1926〜 昭和时代
复兴
日本东洋医学会成立
1950年(昭和25年),日本东洋医学会成立。进入1950年代后半期,由于沙利度胺等药害事件相继发生,担心只用西药的呼声日益高涨。
-
1960
发展与新进展
日本药典将生药纳入医保药价体系
1963年,增补了“容易配伍的调配剂虽未纳入医保药价体系,但是医疗机构使用了这种调配剂时,可以按已被纳入的单味制剂合计费用来请款”。
-
1967
汉方浸膏制剂4个处方首次被纳入医保。
-
1975
药业时报社出版由厚生省药务局监修的《一般用汉方处方指南》。
-
1976
医用汉方制剂38个处方被纳入医保,汉方开始在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开来。津村医用汉方制剂33个处方被纳入医保药价体系。
-
1985
厚生省药务局发布“关于使用医用汉方浸膏制剂”的通知。
-
1987
医用汉方制剂147个处方重新被纳入医保药价体系。
-
1991
指定重新评估医用汉方制剂。日本东洋医学会正式在日本医学会分科会注册(第87号)。
-
2001
文部科学省制定医学教育示范核心课程。该课程表明了医学部学生要在毕业之前学习的内容,“能够概述和汉药”项目被纳入其中的教学目标。当时,日本共有80所医学部医科大学,但是有汉方医学课程的不到一半。
直到2004年,80所大学全都开设了汉方医学课程。 -
2002
“现代医疗中的生药和汉方药”被纳入到文部科学省的药学教育示范核心课程中。
-
2006
由日本专科医师认证机构认证日本东洋医学会专科医师。